脑定位给药技术 | 浦灵生物非人灵长类临床前研究
2025/08/22

中枢神经系统(CNS)疾病药物研发的最大难点之一,是如何安全有效地跨越血脑屏障(BBB)进行给药。浦灵生物建立了亚洲首个术中磁共振(iMRI)引导的大脑药物递送系统,并结合鞘内给药、鼻脑递送以及血管介入等多种方案,为制药企业提供精准、高效、可转化的CNS药物研究平台




1. iMRI引导的脑定位给药

iMRI引导递送平台是浦灵生物脑定位给药的核心。该系统结合磁共振导航与对流增强递送(CED),实现了对脑部靶区的亚毫米级精准注射

主要优势:

  • 跨越血脑屏障:实现局部高效给药,减少全身暴露。

  • 实时导航:术中MRI可视化优化注射路径,确保精准递送。

  • 增强分布:CED技术提升药物在脑组织中的扩散。

  • 临床转化:采用与临床相同的设备与流程,便于结果外推。

  • 微创安全:通过微创操作降低风险,兼顾疗效与安全性。

应用场景:

  • 基因与细胞治疗:支持病毒载体、细胞治疗制剂的脑内给药研究。

  • 临床前毒理学研究:开展食蟹猴单次颅内注射(ICV)的安全性实验。

  • 特定脑区药物靶向:例如双侧纹状体区域注射,模拟临床方案。

核心设备:

  • ClearPoint® Navigation系统SmartFlow® Cannula(CED专用)。

  • 高场MRI,搭载NHP专用线圈。

  • 高级影像序列(DTI、灌注、波谱、SWI等),支持定量分布与病理评估。




2. 其他脑定位给药方式

除iMRI平台外,浦灵生物还提供多样化的脑部递送技术:

  • 鼻脑递送(N2B):

    • 非侵入式跨BBB途径。

    • 借助CT评估鼻腔沉积分布及脑内药物传递。

    • 可用于粉剂、溶液喷雾等制剂在NHP模型中的评价。

  • 鞘内(IT)给药:

    • 在超声或X射线引导下进行腰椎或枕大池穿刺。

    • 适用于药物在脑脊液中的安全性和药效研究,并可结合EEG监测。

  •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(DSA)引导给药:

    • 高分辨率血管影像支持微创导管药物递送。

    • 应用于缺血性卒中及脑血管疾病模型,辅助精准灌注和疗效评估。

  • 其他靶向途径:

    • 例如通过支气管镜实现肺–脑相关研究的药物局部递送。



结语

凭借iMRI引导的脑精准给药平台以及多种补充递送方案,浦灵生物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和基因治疗的研发提供了先进、可转化、符合临床逻辑的技术路径。这些平台为合作伙伴跨越血脑屏障、验证疗效与安全性、加速从临床前到临床的转化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浦灵微信号签名档.png

浦灵生物-联系我们.png